南洋岁月


离开新加坡后才深深觉得这是世界上对吃最最重视的地方,为了吃,可以不顾一切。东南亚有一套专门供应各类开幕式的自助餐,每次都差不多,当地人都非常适应了,一开始觉得很好笑,后来慢慢发现经常会见到同一批人。新加坡华人精英来参加画展基本都是身着旗袍,遇到原籍上海的遇到我更是添了多重关怀与亲切,当年从繁花年代上海出来的我对老上海很少关注,身边越来越多厉害姐姐们的呼吁,"你们上海才是最嗲的,最值得你画的"那时上海港台风弥漫,穿着大都追求西式洋派,自己对旗袍老上海还处在木知木觉状态,

上海漫长的酷暑最难熬了!去过新加坡的书城"百胜楼"吧,(新加坡人怕"输"所以改名百胜[憨笑])以前常去那里买画材,还有一个上海书局,记忆中斜对面还有一个海峡画材店,就在来福士酒店斜对面,🌧才适宜呢!和此地正相反,盼着出☀️ 你要抓紧享受一些上海没有的美食,小贩中心海南鸡饭,小印度咖喱鱼头,各种米粉汤面,云吞面虽然比不上香港的,但肯定比上海的好,还有各种娘惹美食,新加坡人也许是世界上对食物最最狂热的一类,如今上海凯德系列的购物中心好像是新加坡人做的,新加坡一年四季炎热,冷气场所是刚需… 在上海最阴冷的时候去新加坡过华人新年真好!年味最浓当属牛车水,珍珠坊一带……许多上海从未见过的习俗,小吃与实体店人气应该还是很旺呢!小印度很闹猛,感觉印度人、马来人在新加坡生活很幸福

95年去新加坡,那时上海高速公路超市地铁都没有,根本无法想象二十多年后的上海已成世界之最,从生活多年的热带到欧洲的时候,连袜子都穿不习惯了。街角的风车茉莉阵阵飘香,尝试光明邨老师傅配方的绿豆汤,遥想童年上海饮食店嚓嚓嚓的刨冰,还有新加坡大街小巷的薏米水…… 

还记得初到南洋时误食过菠萝蜜,浓重汽油味头晕目眩,榴莲也无法欣赏,有人说不吃榴莲的人不会留在新加坡,觉得有道理,]陆康先生当年在澳门历尽艰辛,饭局上谈起这些,很是理解,深有同感],远离故土后更体会海派文化的精良。在新加坡吃过青释迦果,比这里的好吃多了,现在回想起来南洋很多奇特的水果,山竹,莲雾……只能在当地吃才是最美味,当时只是傻傻尝,完全没有去探究背后的意义。南洋水果的确异常丰饶,可惜自己毫无兴趣,但水果的特殊滋味多少还是留下些印象,如今上海虽然也能见到,但口感与价格都差了太多,羡慕燕子老师,能遨游穿梭在广东珠海潮州,尽情享受华人美食天堂,物离乡贵,尤其是欧洲寻常平价的食材,在上海西餐厅卖到天价,反过来上海青在这里也是寡味昂贵到离谱,深刻体会到能品尝当地当季的食物是最最好的 ……广东的"盆菜"当年在新加坡也许吃过,只是没有注意到,每年都被当地朋友们拉去一起过年聚餐,印象最深的是"捞鱼生",大家一起"yang …… …………sing" 也跟着一起唱,啥意思也稀里糊涂,但那种热气沸腾的欢乐与鱼生的清甜爽口记忆犹新,福建潮州广东海南混搭方言夹杂马来印度新式英语也如当地饮食一样目不暇接喧嚣纷杂,当地人对美食的热情与推崇以及不顾场地场合享用美食的精神令当时的我深深震惊。俗到极致既是雅,南洋的"俗"那个辣眼睛。当地人煮面炒菜常常用到这种Ladyfinger ,刚开始觉得怪怪的,后来也植入记忆美食了😄 那时候上海人很少吃秋葵,老早在餐馆当地朋友说再点几个青菜,我问为啥一定要点青菜,而且还要点好几份?后来才知道在当地人的话语中所有绿色的蔬菜都叫青菜……如今遍布世界各地各种"上海青",都不如故乡冬天打过霜后的"青菜"对胃口。

吃沙嗲蘸花生碎了吗?鱼丸面云吞面叉烧面一样也不能少,还有海南鸡饭、炒粿条、炒米粉……离开新加坡才理解为啥新加坡如此热爱在菜场吃饭,如今上海时髦菜场也有了,环境好味道也要好哦当年在新加坡招待总部来客让我选择餐厅,我就挑了这"上海滩"当时上海新天地还没造起来呢。

当地人煮面炒菜常常用到这种Ladyfinger ,刚开始觉得怪怪的,后来也植入记忆美食了😄 那时候上海人很少吃秋葵[天啊]
当地人煮面炒菜常常用到这种Ladyfinger ,刚开始觉得怪怪的,后来也植入记忆美食了😄 那时候上海人很少吃秋葵[天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没有四季的热带,肌肤与宣纸一样都面临着挑战,如果保养不当与过度都会引发更多敏感与脆弱。那时候,拉上窗帘开始听爵士,之前都是"听海"。深感爵士与年龄无关,与状态有关,2000年左右体会爵士也体会老上海开始系列的上海创作,和音乐一样,探索无穷,伊真是一个迷人的井。


朋友要从新加坡来,问,是否要带大华酱油,醒悟到其实,许多口味与吃法,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这就是岁月的力量,在上海的童年记忆中,面条都是在粮食店里,新鲜的切面,吃多少,买多少,那时候觉得是多么平常的东西,可现在很难见不到了,新出现的,哪里都差不多,想念的,就是那些原本觉得最平常的事物,而有缘的人,永远会懂,会珍惜,有时候,告别是为了更适宜的遇见,因为艺术,不容任何杂质的侵袭,因为,书在,人在,心永在,我也要学习煲汤,买了不少类似的汤料包,太平苏打饼干和一些原始包装品牌的东西在这里的亚洲超市倒经常见到。麦芽糖龙虾片花露水,还有人参蜂皇浆......都是我们小时候记得他的样子。太有同感了,包装要多朴实又多朴实,一切用心都在食材与制作上,真正的内在美。离开后才体会到真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美食天堂😂可惜在气候限制与艺术土壤上,万事无完美。我第一次遇见"李派林喼汁"是90年代的新加坡,当时觉着名字和包装好玩儿,随便买来打开一尝才发现和上海的辣酱油怎么那么像,那时候网络远不如现在普及,于是一直是谜团谜团[捂脸]如今炸猪排必须英国辣酱油,其他牌子都不如这个经典,除非有来自上海的辣酱油。

那时通讯往来基本都是写信,十天半个月的等待,唯一的新闻的来源是《聯合早報》,更没有网络的推波助澜。
上一次记忆中好吃的醉鸡还是在新加坡的翡翠,后来在上海点过一次,感觉是厨房刚刚把鸡进去,如果将来自己能做成这个,真是惊喜一个连着一个,太不可思议了。
好想念上海随时能吃到的糖藕,自己试过一次,那个艰辛,原材料不对,味道更是差太远了,相比还是自己学做白斩鸡的成效高一些。
西人牛排羊排血淋淋大快朵颐,偏偏怕三黄白斩鸡里的🩸惊诧不已 。


我特地买过鸡饭酱油,和鳗鱼酱油类似,要接近南洋小贩中心口味,还是得想办法自己调。
还买了一瓶鸡饭特用的辣椒酱,那时特别讨厌,没想到多年后还是给自己留下了味觉烙印。
是啊,想起越南春卷,想到鱼露总是有点怕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真是太有道理了。一切都是有历史渊源的,新加坡的华人里的移民都是草根的不能再草根了,情调形式完全不懂不care,然后又夹杂了马来印度印尼泰国越南等等东南亚口味,但是这么多年的生活确实影响了我的饮食口味,可以日以后如果在回去新加坡,我一定会去找那些最原始最草根的小贩中心, 那些当年自己看了大皱眉头的地方,金融区高楼大厦购物中心全世界都大同小异,而这些草根的奇异存在才是特色,新一代受英文教育的会多样化一些,同时也非常胆小害怕离开自己的国家,从来没有见过四季,无论是老一代还是新一代,同样的是,他们都为自己的国家深感骄傲。


"洋插队",在国内是搜一搜去哪里吃,这里是搜一搜自己怎么做😂😂新加坡也是一天三顿包括宵夜都是外食,家中有老人才会煮,未必盼来小辈品尝。天天吃外面容易吃坏身体,也吃出满满的惰性,每天饭局对身体的杀伤就更大了😱 ,奶酪几口就饱了,在南洋时年纪小,也不懂珍惜,只看见那里的不好,现在回想起来也不是样样都不好。
那些年偶尔吃到别人家煮的家常菜就是最最感动的美味。发现欧美的孩子无论家境普遍很小就参与厨房厨事了,生活和动手能力能力比亚洲大城市的小孩强太多太多新加坡有许多甜品,比如像我们吃的刨冰叫做磨磨渣渣,不知道是马来话还是印度话还是福建话潮州话海南话......[捂脸]不同的是上面浇满了五颜六色的食品色素,符合当地人喜欢花花绿绿的审美,就像当地各种民族肤色的混合。我更愿意吃我们小时候习惯的清清爽爽的刨冰。新加坡人肯定更喜欢他们吃惯的磨磨渣渣,那里的口味实在五花八门,太凌乱,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现在回想会觉得好玩儿,从当时的摩登上海看到如此乡土的南洋真是大跌眼镜。
新加坡人吃起甜来也是不买账,店里买的香兰蛋糕之类我总归觉着太甜,自己学会做就好多了[愉快][愉快]现正早饭吃几口自己做的清爽蛋糕和葱油桃酥,小乐惠😄 这小时候常吃的东西如今上海都难买到了,偶尔发现一只宫廷桃酥视频,拼拼凑凑竟然做起来了😂我们觉得吓人,当地人觉得是美。环境的力量很大的。可以的,就好像拓鱼一样@KEVIN [呲牙]
新加坡的蚂蚁模子哈度,五花八门,咬一口极疼,黄昏蝙蝠飞,圣淘沙有白老虎,厕所里据说还有人见过蟒蛇🐍
当地人基本都外食,以前也没觉得多便宜,但和现在上海的物价比起来乐翻天了。[呲牙] 虽然环境对从上海来的人来说简陋到不可思议,但许多美味就是在这些街头小巷,可惜天气太热,如果不是出生在那里的人,无论如何无法适应。离开上海时还没有超市,也从来没去过菜市场,去新加坡后才遇见各类大小超市,统一价格很方便,但外食普及,除了超级大家庭家里有长辈煮,去过一次当地菜市场也是看人报价,于是再也不去了,如今上海住家附近诸如此类的"智力游戏"仍在上演,觉着如把这些心思用在可持续发展等种植上该多好。
这鲫鱼看着和我这里常见Dorada(鲷鱼)怎么有点儿像呢?[疑问] 做法可以一样吧[色] 以前只知道福建鱼丸(当年林小姐来上海,点名要见海上名家,大家都暗自猜测,伊啥样呀?[调皮]伊人描绘福建鱼丸的样子,成就一段80年代小插曲,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福建人多来......) 如今海外华人油管视频介绍好像小馄饨般的扁肉,馅子却一点儿也不扁,还圆鼓鼓的,工序复杂啊,看看就算了。我一直和番石榴混淆,南洋水果一路吃下来,上海欧洲再吃热带水果味道都缺了不是一眼眼有标准以后就是难啊。

南洋岁月当年在新加坡采访沪江大学毕业生的片段,结合起来勾勒出点滴轮廓,以后慢慢画来,加拿大多伦多曾老师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沪江大学是我父亲的母校。她至今保留着父亲的大学毕业照,学生都是一律的白色西装。在新加坡为上海电视台《时髦外婆》节目采访了沪江大学的老上海,太太是英国人,淳良娴雅,🎀,藕粉与酱红与托起稳稳的银色,上海住家旁小街偶尔见到盈盈灼灼的对对老上海,年逾古稀,却牵扯尘不染,纹丝不乱,小超市还是,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一路相伴,,伊还是伊,那种见到弱者就趾高气扬,见到富人就一脸献媚,方寸与分寸的把握叹为观止。红尘世俗文雅与嘻哈,与后来的人们争抢闹粗鄙不堪鲜明反差,环境是能改变人,民工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也略知礼让,女士优先。那时候🇯🇵水彩请我在🇸🇬大众书局现场示范,听到偶尔上海话飘过也是有眼小激动😁。感觉蓝领出国比白领合适多了,人越简单,也更容易得到快乐,无论社会发展到那个程度,都需要水电泥瓦工……


把各地的调料如何搭配运用好,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老早电视出现美食节目,马上调频道,觉得和自己毫无关系,没有想到将来会遇到自己做饭的问题🙃如今当时电视里的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是记得,看到也会亲切,我对生活的爱太少太少了...... 😆 😆 阿拉此地格能呃 barbershop越来越多,五分钟内随便数数已经有十几家,噱头十足,当年阿姨结婚的头发是在常熟路南京理发店做的,那是上海一流名店,记得我们一大早就去了,做头发化妆一上午,回到外婆家,担心吃午饭不把口红吃掉了,当时的饮料是鲜桔水。阿姨婚礼原来是在延安飯店举行,保安科和厨师长都喜欢画,后来我们请客常常在延安饭店,厨师长每次上菜质量没得说。老早锦沧文华夜里呃潮州粥好喝啊!念念不忘……现在想来,炉火纯青的潮州菜就如中年人的情与爱。好久没有吃到美味的鲜虾云吞了,还有新加坡大街小巷随手可得的云吞面,至今最美味的那碗也是在香港吃的。


在新加坡,那些本应在立轴上,镜框里,扇面中的画儿孤零零,赤条条,无力无望地粘在那儿,横陈着一片触目惊心的景象,埋葬在一望无际闷热里。面对着画卷上的绿点在增长,四周滚滚的热让人无处安身,大海很美丽,可也无比残酷,那时候我只用逃到图书馆里去,几小时几小时地做着可以随心作画的黄梁美梦,我在触摸图片里那些快乐又自由的人们,想象着有一天能让她们进入我的画面,那时候还没有数码相机,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既伟大,又无能,这就是艺术,我把艺术视为宗教,小时候的我喜欢修女,那时候有一出电影,叫做冷酷的心,我喜欢莫尼卡和胡安在一起,希望他们永远在海上做着强盗,劫富济贫,不畏懦,不喧哗,不骄横,不欺负弱者,不献媚权贵,所以那时候我画了不少修女,

欢喜京都,九七年随新加坡文化协会去日本也是秋天,让当时在赤道国家的我重温季节之美,感受故乡四季的珍贵,回新后画了几幅怀念四季的油画,之后这系列作品在新加坡凯悦酒店展出第一次听到张荔英的名字是在九十年代中的新加坡,当地几位留法画家一起聊天,桌上摆着陌生南洋水果红毛丹,他笑嘻嘻说,你知道吗张荔英喜欢画红毛丹,她是从你们上海来的,来新加坡后就住在我门现在所在的弗兰克大街,她经常开了一辆红色的小车去东海岸写生,在画家的描述里蔓延,无边的湿热,云吞面,

昨捏夜里额菜邪气 fusion,也许也是一种新时代的海派,好似自己的生活足迹一样,结合港式,沪味,东南亚,川味,日式,有机bio,中华药膳加上 app里额启发,总之美味的同时要讲求低糖,低油,低盐,对我这个对蒸煮一窍不通的人来说,压力不小,好在基本对付下来了,意大利咖啡馆老板对我的港式清蒸鱼赞不绝口,说是他吃到最美味的鱼之一,伊做呃tiramisu更是飘渺绝美,,,,伊呃太太更喜爱我做的沪味凉拌乐素,,,,
老早了南洋伊面混搭起来侠气节棍,桃红柳绿,无知无畏,畅快淋漓,面包点咖喱,早浪喝肉汤;过新年就是手捧两粒柑橘,欢喜有咬劲嚼头的,texture越丰富越有吃头,我最最欢喜吃两旁边plus外面的硬硬,跟随蓝调的脚步,舞出兴致人生,记得我们绍兴路刚第一次见面后不久与女友相约在今天的玲咖啡,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